筆者在會診期間曽經見過一位比較暴躁易怒的患者,有趣的是,每當他在工作上給上司或顧客無理取鬧之後, 他就會無意識地大駡一頓自己的下屬或家中的妻兒子女。他也試過數款抗抑鬱藥,始終藥石無靈,最後筆者決定為他進行心理分析, 希望在其潛意識中找出答案。
筆者最近看了一位情緒病患者,他非常自卑、害羞、怕事和離羣,他非常害怕自己的缺點被人發現,他見過很多醫生和試過不同的藥物, 可惜他的問題沒有絲毫改變,當筆者和他進行心理分析,才發現他的問題癥結實際上是源於「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 !
《反斗奇兵》系列已經橫跨接近四分一世紀,無數影迷視《反斗奇兵》為最感人窩心的經典,因為每一集都能觸動大家的心靈和勾起童年回憶,不少讀者詢問筆者為何每位主角的經歷都令他們感動落淚和回味無窮,究竟玩具本身是否有著治療心靈的作用?
最近城中熱話都離不開暴力與精神疾患,很可惜在討論的過程中,發現部份市民對精神病有一些誤解,不少讀者也希望筆者能糾正這些謬誤、澄清當中的迷思、去除社會的偏見和歧視。
曾經有一對家長他們不知道自己的育兒方法是否正確,父親一直做一位嚴厲的父親,他會不停否定和責備孩子,相反母親就是一位慈母,她會不斷獎勵和讚美孩子,他們詢問筆者這種育兒方法是否正確 ? 筆者告訴他們首先要明白什麼是「羅森塔爾效應」!
典型抑鬱症患者是表裡一致,即是外表和心裡同時也是抑鬱狀態,可是微笑抑鬱症卻是表裡不一,即是表面笑面迎人,但內心卻是鬱鬱寡歡。微笑和抑鬱又如幣之兩面,兩個完全不同的對立面卻同時出現在同一個人身上,那麼我們能否用心理學去解釋這個現象?
認知障礙症與年齡是息息相通,本港每十名七十歲或以上的長者便有一名患者,八十五歲以上患病比率更高達三分之一,情況真的不能輕視。
「空巢期」指的是當幼鳥長大,可以自行飛行覓食,不再住在鳥巢,不再與父母同吃同睡的現象。在成人生命週期中,隨著子女獨立或 結婚等原因離家後,這個原生家庭又回到只有夫妻二人的時候,此時家庭的發展週期亦進入所謂的「空巢期」。
「網絡成癮症」泛指各種對互聯網的過度使用,以致影響正常作息的情況。對於「網絡成癮症」的理論在醫學界一直存在著爭議,到目前為止 「網絡成癮症」的真實存在性尚未被醫學界證實,它亦不被最新的心理疾病診斷統計手冊 (DSM V) 所收錄。
根據不同的研究報告顯示,每100名學齡兒童中,約有3至7人患有ADHD。ADHD 全名是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專注力不足/ 過度活躍症,至今科學家仍未能確立ADHD的成因,而且研究指出超過一半的ADHD患者都出現共病的現象,當中包括抑鬱症,焦慮症,讀寫障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