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 ADHD】經常「左耳入、右耳出」?無辦法坐定?懷疑子女專注力不足?拆解 ADHD 專注力不足過動症 | 林震醫生 精神科專科

分享

12-05-2023

林震醫生 | 精神科專科

 

 

什麼是 ADHD?

ADHD 全名是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專注力不足/ 過度活躍症。

 

成因是什麼?

至今科學家仍未能確立ADHD的成因,但研究顯示ADHD的出現可能與以下的因素有關:

遺傳因素 

ADHD是遺傳性疾病,研究指出ADHD兒童中,約有30%的兄弟姊妹同樣患有ADHD,而ADHD父母的子女患病率更接近 60%。

腦神經因素 

研究指出ADHD兒童的大腦體積較同齡兒童小﹔研究也指出ADHD兒童的腦額葉(Frontal Lobe) 區域的血液流量較同齡兒童低﹔而腦額葉就正是控制專注力及衝動抑制的地方,這可能解釋了為何ADHD兒童行政功能 (Executive Function) 較弱的背後原因。研究亦指出ADHD兒童腦內的多巴胺 (一種大腦傳遞物質) 系統出現失調現象。

環境因素

有研究指出懷孕期假如母親吸煙或飲酒,會增加嬰兒得到ADHD的機率。

 

ADHD 在香港普遍嗎?

根據不同的研究報告顯示,每100名學齡兒童中,約有3至7人患有ADHD。

 

如何診斷 ADHD?

首先診斷ADHD 是要靠父母、老師作出客觀的評估,看看病徵的多少和嚴重性,然後根據這些基礎資料,醫生再在DSM 5《心理疾病診斷統計手冊》的標準來評核和考慮患者是否符合ADHD的症狀,才能確診這個病。

 

延伸閱讀  【精神科】用5分鐘解決耽誤你人生的拖延症!了解「五分鐘法則」改善拖延症 | 林震醫生 精神科專科

ADHD 有什麼症狀?

ADHD嘅病徵可以分為三大類型,包括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和衝動 。

屋企方面

父母可能發現孩子有以下病徵 :

  • 發白日夢、健忘、不聽教、易發脾氣、粗心大意

學校方面

老師可能發現學生有以下病徵 :

  • 容易分心、忘記帶書本、欠交功課、坐不定、魯莽衝動、經常打斷交談、打擾他人上課、上課時愛與同學交談、無法合群、組織困難

如何治療ADHD?

治療方面可以分為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最好的治療方法當然是雙管齊下。假如真的診斷為ADHD,醫生可以根據她的情況選擇合適的藥物,當中包括中樞神經刺激劑和非中樞神經刺激劑,這兩種藥物都能對症下藥減少專注力不足的問題。

除了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也同樣重要。最常用的心理治療包括行為管理和認知行為治療,家長可以配合老師一同採用行為治療再配合獎勵計劃,從而去改變和優化ADHD學童的症狀,最終讓學童學識自行處理自己的問題。由於ADHD的學童比較容易分心,忘記事情和欠缺執行力,所以家長的指令一定要簡而清,家長亦可考慮在日常生活利用一些圖像來幫助和提醒學童;學童方面,自己也要作息定時,早睡早起,平時也可以學習一些靜觀技巧,例如靜坐,冥想或鬆弛練習。

治療過程中要注意什麼嗎?吃藥有副作用嗎?

中樞神經刺激劑副作用

  • 有失眠、腸胃不適、食慾不振、頭痛等

非中樞神經刺激劑副作用

  • 與中樞神經刺激劑的副作用相若,但相對輕微

 

ADHD 還會合併其他病症嗎?

研究指出超過一半的ADHD患者都出現共病的現象:

情緒方面

  • 可以是抑鬱症或焦慮症

學習方面

  • 可以是讀寫障礙

行為方面

  • 可以是 對立性反抗症 或 行為規範障礙症

其他共病

  • 包括 抽動症 和 自閉症譜系障礙等

 

一些給予 ADHD 病人及他們身邊的家人朋友的建議

ADHD其實係很常見的青少年問題,可惜部份家長不相信孩子有心理問題,他們覺得ADHD是一個很可怕的標籤,最終導致部份學童或者青少年都出現延誤診斷或延誤治療。約有70%的ADHD兒童在青少年時期之後仍會出現病徵。

延誤治療ADHD的代價

  • 自卑、學業成績不好、人際關係不佳、情緒起伏容易變得焦慮或抑鬱,甚至濫藥等,
  • 如果患者一直延誤治療至成年,可能出現更深遠的影響,例如:病態賭博、破產、離婚等。作為照顧者的父母亦有可能因此出現情緒或婚姻問題。

病向淺中醫,如果懷疑子女有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嘅症狀,應及早找專業人士作出評估和治療。

 

原文原載於MEDcentra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