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日記】反叛期不只是青少年的專利!孩子第一次的幼兒反叛期 – 幼兒反叛期親子交戰守則 | 孫懋淇 台灣兒童職能治療師

分享

07-02-2023

孫懋淇台灣兒童職能治療師

 

反叛期不只是青少年的專利!其實反叛期從幼兒時期就有可能會出現了,例如喜歡亂丟東西、事情發展不如預期就尖叫鬧脾氣、為反對而反對、頂嘴、一言不合就打人、不配合指令、為了要買某樣玩具而在地板打滾、抱怨或拒絕參與活動…等,這些不適當的行為都可能讓孩子被貼上「問題兒童」的標籤,也是孩子開始進入第一次反叛期的表現。

 

因素:釐清問題的目的

孩子可能會因內在或外在因素影響,而表現出問題行為,為了有效處理問題行為,就必須好好釐清問題的根源,而這些行為的目的其實不外乎就是以下三種:

  1. 得到某個想要的物品或事件
  2. 避免某種情況
  3. 逃離某種不想要的物品、事件或要求

 

預防:反叛行為出現

對於孩子行為的目的有了一些概念之後,我們來看看在孩子開始有問題行為產生之前,我們能做哪些準備來初步預防孩子出現問題行為呢?

  1. 家長/老師需仔細留意孩子是否有疼痛或生病等異狀,因為在身體不適時可能會嘗試用很多種不同方式來表達。
  2. 每天規律的作息與可預期的行程,並且保持環境的安全、整潔,且周遭大人們都能冷靜處理各種突發狀況,在面對孩子時建立一致的期待,打造穩定的環境(人事物),營造令孩子安心的氛圍,進而減少孩子對不確定性產生的焦慮感。
  3. 改變說話時的措辭,使用「做」什麼的正面敘述,且須明確表達清楚,如「坐在椅子上、兩隻腳平放地板」而不是「不要亂跑」、「快坐好」、「動作快」等較負面攏統的說詞,當然也可搭配示範,讓孩子可以更明確的知道什麼是被期待的行為。
  4. 將注意力放在孩子適切的行為上,給予適當的讚美與回饋,可以幫助孩子建立信心,同時增加被期望的行為再次出現的可能性。

 

處理:解決反叛行為的方法

儘管做足了以上準備,孩子仍然有可能會出現問題行為,若孩子有表現出類似的問題行為,家長/老師們不需太驚慌或是急著將孩子貼標籤,反而需要更積極的處理,而首要的目標即是減少問題行為的再發生,故以下介紹幾種處理問題行為的方法:

減少嫌惡事件:

家長/老師們應審慎考慮孩子的「個別性」,如氣質、喜好、能力等,當發現哪些情況或事件是會讓孩子感到厭惡的,應盡量避免該情況出現的頻率、降低強度或
減少持續的時間,有助於減少孩子再次出現問題行為。

建立自尊、分享控制權:

家長/老師們應不吝於表達相信孩子可以成功的鼓勵詞句,且藉由允許孩子選擇活動、決定事情的順序等,來讓孩子擁有「控制權」,不僅能增加孩子的自尊也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是重要的,慢慢地,也會增加孩子想要藉由適當的行為來維護親子/治療關係的慾望。

創造成功的經驗:

問題行為常在孩子無聊或沒事做的時候發生,故提供孩子一個可以獨立得到材料的地方且將活動設計為「最適挑戰」,並適度給予協助,如此一來可以增加孩子
的參與度、減少挫折感,進而降低問題行為出現的機會。而對於日常職能表現技巧缺乏的孩子,可能在屢次經歷失敗的經驗之後感到挫折,故可以協助孩子建立一些新的表現技巧或策略,來減少因挫折感導致的問題行為,如教導孩子分享、輪流、等待等對社交參與很重要的技巧。

增加溝通的有效性:

孩子若無有效的溝通方式時,常藉由行為來傳達訊息。有關於疼痛、不想要的活動或地點,或其他不愉快的情況,可能藉由尖叫、打人、丟東西等不適當的方式表達,其實只要注意到孩子想要溝通的努力,即是預防溝通挫折的第一步!再來提供孩子一些適合的策略,如肢體手勢或手語、圖卡等表達的方法,可降低因缺乏表達能力而出現的問題行為。但除了讓孩子能夠有效的表達之外,接收及理解他人的訊息亦同等重要!所以說話者藉由使用簡單的詞語來傳遞訊息,同時搭配手勢或視覺提示,可減少孩子在溝通上的挫折感而導致後續問題行為的產生。

環境改造、建立SOP:

許多孩子可能是因無法預測的或強烈的環境刺激而出現問題行為,故家長/老師們應仔細注意環境中會讓孩子產生焦慮的刺激,藉由「環境改造」的方法,如調整燈光亮度,或是重新安排行程表,讓孩子在人潮較少時上學等方式來避免孩子經常充斥在無法負荷的環境刺激下,也可以協助孩子建立適當反應的「SOP」,如發覺自己對於周遭的刺激開始產生焦慮,可告知家長/老師,暫時從環境中撤離。

滿足感覺需求:

家長/老師們藉由了解及努力滿足孩子的感覺需求,如活動前先跳20下,將可避免過度的感覺尋求或感覺逃避行為,減少孩子不顧自身及環境的安全,以不適當的強度在不適當的時機活動等。

給予增強物:

當在行為之後立即呈現「正增強」,可增加行為再度出現的可能性。可以藉由「交換條件法」,保留孩子想要的東西或活動直到完成指定的任務,可以增加孩子的動機並使其服從,如完成作業後可以看電視;也可使用「代幣制度」,建立並教導孩子賺取代幣來得到想要的行為的方式,而可以賺代幣的特定行為、可以用代幣換取的特權或物品,以及每種項目的價值,都必須在最初執行代幣制度時詳細說明,如孩子獨立進行3分鐘的活動可賺一個代幣;除此之外,將孩子不喜歡的活動與一個或多個喜歡的活動「交替」輪流進行,也可以增加孩子的配合度,記得須將不喜歡的活動無縫接軌的緊接在其喜歡的活動之後,且必須以平淡的方式呈現,不特別強調要轉換成不喜歡的活動,如此一來孩子會比較容易認為是自己喜歡的活動之延續而予以配合。

延伸閱讀  【精神科】過份節食﹑體重急跌,我有厭食症嗎? | 林震醫生 精神科專科

處理過渡時期:

孩子在活動或環境之間的的過渡時期特別容易出現問題行為,而家長/老師們的介入重點在於提供規律性與外在輔助,如每次都唱某首特定的歌,作為下課時間的信號;或是提供計時器、視覺行程表等易觀察、易理解且客觀的外在提示物,在過渡時期支持孩子,將問題行為減到最少。

治療性地使用自己:

家長/老師們可以提供孩子額外的時間來處理指令或組織一個適當的回應,如此一來能夠降低孩子的焦慮、壓力及後續的問題行為;也可以即時和孩子分享當下較好的表現以及下次可以如何改進之回饋,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並使孩子有再次嘗試的動機。

 

每個人都一定會有不喜歡的任務或活動,大人都未必能心甘情願地執行了,更何況是心智尚未發展成熟的孩子,所以若持續的強迫孩子參與或一昧的命令孩子配合,必定更容易誘發問題行為的產生,總而言之,這是需要家長/老師們和孩子共同學習的課題,要從中找到平衡點說來容易做起來可不輕鬆!

 

有效處理問題行為不僅需增進孩子本身的行為能力,還包括創造支持正向行為的情境,以及大人適時的介入處理,若孩子的問題行為有變本加厲的狀況,建議尋求專業職能治療師的協助。

 

參考資料:Jane, C., & Jane clifford, O. (2014). Occupational Therapy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6th ed.). Mosby.

孫懋淇|台灣兒童職能治療師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