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小朋友有做過這些行為嗎?故意亂丟東西,故意讓你追著跑,故意搞破壞,故意不做指定的行為,故意唱反調等。愈說不行,小朋友愈要做!孩子的故意行為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吸引大人的注意,想要看大人的反應。」所以,大人在面對孩子的當下,請緊記大人的4個必須:保持冷靜,不帶情緒,語氣平緩,嚴肅面對。小心!別掉進孩子故意設的陷阱裡。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為人父母普遍的期望,因此部份家長強迫他們的子女上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或學習課程,甚至會出現用高壓的政策和強權的手段來強迫子女練習等現象,外國媒體稱此類父母為「虎爸」和「虎媽」。
第五波疫情爆發之後,很多市民都感到驚惶失措、心亂如麻和身心俱疲。每當心煩意亂的時候,所做的事情也沒有效率,心情越是焦急,越達不到預期效果。此外當長期處於高度緊張或抑鬱狀態之下,由於體內的荷爾蒙分泌、肌肉會變得繃緊,免疫系統也難以處於最佳狀態,這時身體的抵抗力也會下降。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這首古詩「明日歌」勸告世人,若果做事喜歡拖拉的人,總是把今天的事情推至明天才做,這樣他們永遠不會有什麼作為!
研究報告指出,每一百名學齡兒童當中,大約有三至七人患有專注力不足/ 過度活躍症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而本港學童的發病率與國際數字相若。男女比例方面男孩多於女孩,症狀在十二歲之前就已出現,由於女孩的病徵普遍比男孩輕微,在診斷時亦較男孩難於察覺。
在會診期間,筆者偶然會遇上一些無助的家長,他們感到非常沮喪和無所適從,因為他們青春期的子女出現自殘或傷害自己的現象,他們不明白為何子女重複做出自殘行為,例如鎅手或服食過量藥物,或許其背後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子女患有青少年抑鬱症(Teen Depression)。
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之所以比較難醫治,是因為患者很容易出現其他不同類型的共病 (Comorbidity) 和併發症 (Complication),最常見的共病就是抑鬱症,研究指出接近四成的飲食失調患者同時也會出現抑鬱症情況,病徵如低自尊 (low self-esteem) 和對身體不滿 (body dissatisfaction) 也能同時引發出厭食症和抑鬱症。